有人說,共享經濟的下半場——產業共享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其中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用共享的思維和模式,培育全產業鏈“生態圈”,搭建節能、高效,共享、共贏的產業架構。所謂的“共享”是指組織共享、組織能力共享及資源共享,而關鍵環節便是強大的整合能力。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建設行業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16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19.35萬億元,建筑業增加值達4.9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66%。
建筑業還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占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總數的1/5以上,并帶動了50多個關聯產業發展。
但建筑業“大而不強”的現實,也是不可回避的。工程建設組織方式落后、建筑設計水平有待提高、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市場違法違規行為較多、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工人技能素質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制約影響了建筑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改革無形中也在擠壓行業內多余的產能,中小企業傳統業務能力正遭受著重重考驗,加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行業整體需求相對偏弱,許多民營企業業績明顯下滑,進而刺激轉型需求。
挖掘全產業鏈價值 搭建共享協作圈
毋庸置疑,建設行業的競爭越來越趨于白刃化,設計企業優質不優價,削弱了創新動能;施工單位低價中標,微薄的利潤空間勉強維持運轉;工程機械、建筑材料供應商推廣渠道狹窄、助推成本高企。漸漸顯現的“痛點”,讓很多企業不得不加快改革進程,或開啟轉型升級模式,或研發高新技術,或擁抱“互聯網+”,或試水PPP,或跨界或“走出去”,以期尋找新的盈利點。
業內企業舉步維艱的原因當然很多,但信息資源傳播管路不暢,供需雙方對接困難,應該是較大的“痛點”,更遑論跨越地區、跨越行業的共融共通、聯手發展了。如何消除這些“痛點”?如何找到更優質的合作伙伴?在共享經濟下,如何打造建設領域全新的共享模式?怎樣才能更快更多地找到可靠的項目資源?
建設行業的有識之士認為,用共享圈概念連接起建設行業,共同搭建一個融土地、開發、投資、設計、施工、材料為一體的產業服務鏈閉環,形成一個共創、共享、共贏的建設生態圈,也許是一條正途。
“中國城鄉建設聯合發展共享圈”(以下簡稱“中城聯”)的建立,直擊建設行業的“痛點”。旨在為我國建設行業探索并構建產業共贏的創新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共享協作的資源生態體系,為建設行業提供高效的資源配置,有效地推進項目實施的“中城聯”的出現,應該說正逢其時。
“長板”理論確立 企業“取長補短”
工業時代尊崇的是木桶原理,企業的成敗取決于是否有短板的存在,所以工業時代的企業都盡量讓自己消除短板,全面發展;但共享時代卻將該理論翻轉為“長板”理論,即每個企業沒有必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做到面面俱到,只需將自己的“長板”(核心能力)做得既專且精,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長板”優勢,通過共享方式彌補自身的短板,達到“取長補短”、共融共贏的目的。
不可否認,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企業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單純的效率競爭,商務模式與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才是企業迅速成長的關鍵。而共享服務就是將行業分散、重復的業務整合、優化、重組,將業內有效的人才資源、項目資源、管理資源、信息資源、設備資源等整合起來,減少企業的無效付出,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啟賦資本董事長傅哲寬說,我們不一定要占有這些資源,但是通過合適的方式可以整合使用資源,最后形成大的產業,共享時代的核心不是取決于你擁有多少能力,或者多少資源,而是取決于你是否能成為能力和資源的整合者,我們要有一個“長板”,利用這個“長板”去整合需要的資源。
這種有效模式,也正體現著李克強總理一直強調的“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理論方向。
突破市場局限 催生社會信任
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心浮躁的當下,誠信是最難能可貴的資源。誠信缺失、誠信體系不健全,造成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難以進行市場合作行為。
而共享協作模式的核心便是“社會信任”。
具有信任感的資源共享式經濟合作模式,改變著企業、個人與社會間的關系,使各主體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進行資源共享合作。由于一直以來的誠信體系的不健全,導致我國社會的信任基礎薄弱,特別是管理粗放的建設行業,由于入門門檻過低,帶來行業魚龍混雜的局面,因而誠信體系的建立更加迫切和急需。
其實,面臨的挑戰越大,催生信任的價值就越大。換言之,建設行業誠信體系一旦建立起來,那帶來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盤活“左手閑置” 彌補“右手短缺”
生產能力閑置、生產領域閑置、流通領域閑置、消費領域閑置的狀況,是催生“建設共享”經濟的土壤?!敖ㄔO共享”的理念,就是通過共享協作的方式,盤活“左手閑置”的資源,用以彌補“右手短缺”,使物質資料、專業技術、人力資源等得到高效組合、優勢互補。
目前,建設行業上下游企業間還處于一個松散關聯的狀態,因而在產品質量、服務模式、產業鏈建設等多個層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敖ㄔO共享圈”概念的提出,就是為推動上下游企業、不同地區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實現人才、設備、產品等資源的互相配置和優化,形成完善的行業生態鏈,共同做大做強建設行業。
共享經濟大行其道,建設行業正邁入“生態圈”時代。業內企業從建立內部價值鏈、打造內部互聯“價值環”,升級到開始審視行業價值鏈、打造行業生態“價值環”,以創造新的增長點。
傅哲寬曾做過一段頗受認可的斷言:共享經濟下半場——產業共享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其中的核心就是企業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用共享的思維和模式,形成產業鏈和產業整合,從而進行轉型。
所謂的共享是組織的共享、組織能力和資源的共享。共享時代組織理論也在創新,即組織虛擬化,企業的邊界模糊了,這是共享經濟時代很大的創新。
美國的一個科研小組準備做一項科學研究,按照研究所的能力,可能要花很多年時間才能完成。后來他們采用了共享方式,把整個項目變成一個在線游戲,讓很多人都參與其中,6萬多人貢獻了無限的精力和時間,僅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課題。如果按照實際人數來算,這個科研小組有6萬多的員工,但這些員工都是虛擬的。由此看來,共享經濟的企業組織顯然已經虛擬化了。這樣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眾資源完成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共享經濟組織上的創新。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認識到共享模式的巨大優勢,一場以構筑建設共享生態圈、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商業格局已悄然到來。
行業內原有的競爭格局正逐步打破,一個資源整合時代正在來臨。整合能力越強,創造出的客戶價值越大,越能贏得未來。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