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近10年來已經取得巨大的進展。城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改變。數字資源作為增長的機器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重要組成,萬物互聯也讓萬眾創新以倍數的方式飛速推進。智慧城市理論研究已成為當前的熱點話題,并在實踐中穩步推進。其中,智慧城市領軍企業風起云涌,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板塊。
ICT全面融入城市基礎建設,基于區塊鏈交互信任機制正嵌入其中,同時伴隨信息流涌動,城市規劃在注重場所空間的同時,也日益注重流的空間。借助數據畫像等手段,減少了供需不匹配的缺陷,技術助力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平臺經濟模式也成為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互聯網+醫療”、“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養老”等呈現以B端和C端為兩級的連續光譜,讓很多市民享受到技術的紅利。
未來技術迭代還會加快,5G、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以快制勝”的世界將會呈現更大的影響力,信息技術導向、社會導向、經濟導向、空間導向4重維度不僅會使國家序列重新排隊,也會使城市排行榜發生變化。線上與線下日益交融不僅會使物理世界與虛擬市場雙輪驅動重塑商業模式、工作流程,也會通過交通、交流、交易3個入口使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水乳交融,使人們工作、生活、娛樂的邊界更加模糊。以場景為導向的營銷模式幾乎隨處可見。
從最初的概念推廣到落實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既有IT技術不適應,也有互聯網思維的失意等。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境,解決問題才是王道,在問題面前只有適合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智慧城市不應僅是身懷絕技的工程師對各種最新技術的展示和炫耀,從而讓人誤以為它是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升級版本。人們之所以對智慧城市寄托諸多希望,是希望借助技術的力量破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展現城市作為社會分工和交易平臺的魅力。智慧城市更多地應該是從城市治理的維度展開,以問題為導向,將技術融合于治理框架中,切實解決國計民生問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政府需要警惕“劇場效應”,防止智慧城市建設異化,否則可能“忘記初衷,智慧在別處”。未來,人們會遭遇鏡像世界、虛擬市場互動過程,政策法規如何制衡,區位優勢、公共服務概念被重新定義,清明上河圖展現的意像和要素仿佛還在眼前,技術總在不斷迭代,智慧城市的制勝之道就是創造市民價值。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智慧城市與電子治理研究所所長 周向紅
(來源: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