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推動國家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的載體。從2013年開始,住房城鄉建設部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實踐充分證明,運用現代思維和信息手段,建設智慧城市,推進技術、業務、數據深度融合,推動理念、體制、模式有機結合,對促進城市轉型升級發展,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務效率,增強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和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與會嘉賓圍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導向,就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啟中國智慧、構筑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國方案進行交流與研討。
緊抓先機 共鑄智慧城市建設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 李樸民
放眼全球,人類社會正快速進入嶄新的智慧城市時代。從十年前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智慧城市戰略和行動的開展,智慧技術的應用正引起廣泛的關注,并日益融入并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政府對智慧城市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各地緊抓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戰略機遇,推動并落實系列政策和行動,讓智慧技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500多座城市啟動或在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成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成為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了更好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規劃質量,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推動分級分類實踐,探索發展新模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渠道和需求發展的新路徑;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智慧治理的水平,打造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是世界城市化、世界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城市健康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目前已展現出誘人的需求市場,還將不斷地涌現出更多的合作機會,真誠地希望國內外城市、企業和相關機構,積極參與中國的智慧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分享發展的機遇。
多方配合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 李維森
加快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實現惠民、強企、興業、優政的目標,需要相關行業和部門、城市和企事業單位的積極參與、密切配合。在我看來,需要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我國地域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和基礎條件也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設沒有標準的模板,各地政府應根據城市的地理自然優勢、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統籌規劃、謀篇布局,做好頂層設計。
二是統一時空基準,推動信息共享融合?;诮y一的空間基準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是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各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推動資源共享、多類型數據深度融合、開展大數據綜合分析應用的前提。
三是夯實基礎,挖掘時空大數據的價值。
四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破解城市發展的難題。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有效解決城市建設中存在的資源短缺、城市污染、能源緊張、土地有限、人口膨脹、道路擁堵的城市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生活的健康指數、安全度和幸福感。另外,還需要緊扣國家和地方最新的發展需求,將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讓智慧城市與綠色交相呼應,打造綠色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五是創新發展,提升建設應用及管理水平。要持續推進科學技術創新,探索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時空信息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實現各類數據的深度融合、平臺的高效運轉,提升智能化水平。
營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生態體系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 單志廣
營造健康可持續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生態體系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們工作一直努力的方向??偟膩碚f,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要營造多方供應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態,沒有多方的支持,很難取得成效。在我看來,除了需要完善的統一協調機制之外,還需要持續的工作推動,滋生內在的發展動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作用。
從評價計劃來看,以市民體驗為導向提升惠民服務,是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如何真正讓老百姓認可智慧城市的建設,讓老百姓認識到智慧城市能帶來的便利非常關鍵。
要以信息資源整合利用為工作抓手。要實現跨層次、跨業務的協同服務,就需要數據驅動、需要數據融合。因此,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包括現在國務院推動的各政府部門的信息系統的整合,包括社會機構中所有的信息開放共享,都是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最為關鍵的環節。
從當前的支撐條件來看,移動互聯網和智能建設設施的智能化仍有待強化。在許多智慧城市建設中,整個移動互聯和智能設施化成為重要的、潛在的藍海。
促進區域發展非常關鍵。雖然,我們考察的只是智慧城市的發展,但對于整個中國的發展來說,它是所有城市的大集合。因此,智慧城市不能只做局域的優化,應該考慮城市帶、大城市小城市之間的關聯性,促進協同發展,避免造成城市級的孤島。
另外,還要以評價指標為導向,加強服務引導。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體制機制、資金人才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整體體系,包括完善評價體系,完善重大項目的聽政群眾的參與體系,提升未來建設的審計和評價的績效的體系。
希望和更多的企業、地方政府合作,將數據更好地服務于各個地方的建設。
建議未來要真正地加大智慧城市的宣傳引導力度,特別是加強協作的模式創新。智慧城市是一項改革創新的系統工程,要通過信息化,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倒逼城市的不合理問題被革除,真正適應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的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 關乎新業態的發展
科技部高新司信息與空間處處長 尉遲堅
我們討論智慧城市,主要關注的有兩點:一是日漸成熟的信息化技術;二是當前實際建設過程中服務應用的場景。
在此,我最擔心的是,智慧城市無論作為一種產業,還是一種城市形態,智慧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引導以及社會的廣泛參與。但是,談到智慧城市、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話題時,企業、社會以及政府都會有一定的困惑。這種困惑主要來自當前我們已經應用的IT技術以及相對成熟的經濟學理念,都是“舶來品”,如何讓它們來指導實際工作的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
事實上,作為“舶來品”的信息技術緯度,我們一直關注的只是它作為技術的表層含義,背后的深層含義卻經常被忽略。在我看來,信息技術的背后不僅是技術概念,而是經濟概念、產業概念和一種發展經濟的新方法學。
因此,討論智慧城市的時候,不能完全陷入技術話題的漩渦中。它關系的不僅是生產力的變化,還是生活方式、生產關系等各方面的變化。例如,阿里巴巴、京東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購買方式,更影響了我們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大數據的出現,如螞蟻金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到來,事實上更是智慧城市業態的改變。
值得探討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關注的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是更全方位的發展格局。例如,阿里、騰訊的發展涉及到了生活和產業各方面,改變了傳統的生活和生產。因此,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和社會,除了關注產品技術創新,還需要考慮服務的創新、產業業態的創新和新思想的創新。
智慧城市發展的歷史使命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徐 林
從城鎮化的角度來講,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經濟與社會深刻轉型的發展過程。中國的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型社會持續推進,城市軟硬件建設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當前,中國的“城市病”現象比較突出,城市發展的活力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治理的整體難度不斷增大,技術與方法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因此,大力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與升級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重要內容。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特別是“互聯網+”與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為加快城市治理智慧化提供了新的、歷史的機遇,在技術上也提供了支撐和可能。
從根本上來看,城市治理智慧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智慧與能動性,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創新治理模式與服務方式,促進城市組織架構優化與城市治理資源的科學分配,共同塑造形成創新、包容、共享的城市治理新局面,實現城市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的提升,促進城市提升活力與競爭力,我們開展了我國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相關課題的研究與評估。根據城市治理智慧化內涵與特征,課題組構建了由智能感知、智慧管理、惠民服務、網絡空間、主體協同5項一級評價指標以及13項二級指標、21項評估要點組成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通過研究和評估,我們也得出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結論,并提出了相關建議:第一,我國城市治理智慧化體系整體處于初步構建階段,需要加大統籌布局與體系化推進力度。第二,城市公共服務的成果初顯,需要繼續拓展“互聯網+城市服務”的體系建設。第三,虛擬空間管理支撐還不夠強大,需要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特別是共享的水平。第四,社會力量參與治理不夠,需要加快構建多中心公共治理的格局,使廣大市民能夠在更大的范圍里參與城市的公共治理。
(來源:中國建設報)